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一個木桶由許多塊木板組成,如果組成木桶的木板長短不一,那么這個木桶的最大容量取決于木桶最短的那塊板。“木桶理論”反映了整體和部分的關系,也就是說盡管整體處于主導地位,但是部分若是不足也會影響整體的效果。[1]隨著不斷實踐,人們發現木桶能容多少水,除了根據最短木板得出,還要統籌其他一些關鍵信息,如底板、直徑、木板間的縫隙等,這就是“新木桶理論”。“新木桶理論”更加強調各部分之間的關系,而不是單一地依據木板的長短。隨著“新木桶理論”的普及和推廣,應用場合及適用領域也越來越廣泛。
面對越來越個體化,情況越來越復雜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木桶理論”對于其體系的構建有著一定的借鑒價值。目前,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危機干預機制、管理人員隊伍建設、多個部門合作配合等方面都存在有待解決的問題與難點,這使我們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的構建過程中更要注重總體規劃的完善,建立良好的制度與流程,加強工作隊伍的內部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進而有效推進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縱深發展。
1.當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加強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看到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問題。[2]以“新木桶理論”為依據,可以發現現階段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木桶中的木板連接不夠緊密。鑒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學校、學院的多個部門參與其中,環節較多、較為分散。各部門應以密切合作、相互配合的系統工作方式,實行“一事一議”“一事一報”制度,改善缺乏有效溝通等問題。
二是木桶中存在個別短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目前,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專業性不強,心理健康基礎知識及專業素養有待提高。應多面向心理輔導教師開展專業培訓,同時輔導員應該把提升自己當成終生事業,提高主觀能動性,進行自我充電,致力成為專家型心理輔導教師。
三是木桶的桶底有待加固。新媒體的到來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諸多挑戰,加大宣傳力度、普及心理知識、增強社會支持等這些傳統的教育方式已經遠遠不夠。[3]學校應盡快順應新趨勢,善用網絡媒體,摸索有效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方法,將工作開展得豐富且有力。
2.構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
一是統籌規劃“結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體制機制建設。學校明確以“強化隊伍,完善機制,協同引導,健康成才”為建設目標,將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整體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當中。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的構建要縱橫結合,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機防控兩個方面,工作隊伍要整合學校心理咨詢與發展中心專業咨詢師、研究生心理輔導員、研究生導師、研究生心理委員四種力量,從而滿足多渠道、多層次的育人功能。
學校在實施二級管理的過程中,明確了各基層學院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負責人(研究生心理輔導員),其具體負責學院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摸排與上報、心理健康問題的咨詢與疏導、心理危機的預防與處理、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開展等工作?;鶎訉W院結合具體情況建立班級、導師團隊、宿舍等不同維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除此之外,每學年定期召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專題研討會,積極應對和解決研究生群體出現的心理問題,分享經典案例,交流先進做法。導師作為研究生在校期間的首要責任人,能夠在指導學生學業的同時,給予其一定的情緒關注及情感上的支持,有助于其學業能力的正常發揮。2016年,學校發布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導師手冊》,幫助導師更加迅速、準確地了解學生們的心理健康情況,為導師對學生進行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導提供建議,有助于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科研環境和校園氛圍。
研究生個性鮮明、人格獨立,與本科生相比其集體觀念逐漸弱化,依托班級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不佳。研究生心理委員可以嘗試在導師團隊中設立,發揮研究生朋輩幫扶機制獨特功能。根據學科特點,農林院校的學生日常更多待在實驗室中,與導師團隊中的其他學生接觸較多,交友結構、學業壓力和專業前景都較為相似,更容易相互關注并產生共同語言。朋輩之間的互助,可以幫助需要心理、情感支持的研究生克服在人際交往、婚戀困惑、學習壓力等方面遇到的困難,及時化解負面情緒,避免心理疾患的產生。研究生心理委員會的成立,可以用于著重培養以研究生干部為主體的骨干力量,挖掘學生組織和院系的心理服務功能,積極宣傳心理健康知識,營造健康校園氛圍。朋輩輔導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利用同伴群體的時間、空間和年齡階段的共同性,提升研究生自身主觀能動性,并且有助于提高發現和排除心理危機的有效性,增強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4]
二是科學設定“直徑”,分類別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全過程。隨著心理健康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心理咨詢服務及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愈發受到研究生的接受與認可。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應從研究生心理發展的主要矛盾出發,遵循身心發展規律,根據研究生所處的不同階段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工作。[5]
研究生新生入學教育期間,應適當融入生命教育,優化人格特質。舉辦“心理發展與咨詢中心開放日”活動,組織研究生參觀學校心理咨詢與發展中心,學習心理健康基礎知識,了解心理咨詢過程,正確認識心理疾患的產生;組織開展學長見面會,幫助研究生了解未來學習生活,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舉辦哲學社科、傳統文化類講座,引導研究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生命觀。
在校期間,幫助研究生提升心理調節、直面挫折的能力。研究生的科研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重復的、困難的、要求解決問題且不斷創新的過程,壓力較大。因此,提升心理健康的自我調節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心理團體輔導、研究生素質拓展大賽、心理健康普及課程等活動的開展,可以讓研究生找到壓力情緒的出口,掌握情緒管理的方法,重拾積極正面的陽光心態。研究生畢業生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提升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則至關重要。正確的自我評價、學業能力評估及職業生涯規劃,對于研究生發揮自身的潛能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打造特色“長板”,做好危機預防與干預工作流程化與規范化。學校應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工作預案。入學期間,針對全體新生進行UPI(大學生人格問卷)量表測評,并根據測試結果及時開展后續相關工作。對有一般心理問題的學生,加以疏導并持續關注,以便于必要時快速介入,避免極端心理事件的發生;對有較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應重點關注,安排專人與其保持聯系,實施“1+1”關心與幫扶,第一時間通知導師和家長,協助家長做好監護工作,指導其去專業醫療機構就診,并將結果及時上報學校相關部門。
學校各部門應有明確的工作流程及職責。針對研究生部分群體(少數民族生、家庭經濟困難生、心理存在疾患生)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臺賬,完善規范工作程序,實施“一月一報”制度,包含心理健康測評結果、心理健康狀況定期摸排情況、心理委員上報信息等內容,做到“一人一檔”,確保每一位學生的咨詢情況及效果反饋及時整理記錄,妥善保存。針對危機干預中較難處理的環節,如與家長溝通困難、勸導學生就醫困難的實際情況,應依托學校心理咨詢與發展中心,積極尋找危機干預中的工作規律,建立“花瓣式系統支持”工作模式,即以學生為主動,激發學生的求助動機,健全家長、導師、輔導員、咨詢師、精神科醫生、朋友為輔的人際支持系統,確保學生的生命安全。
四是持續加固“桶底”,加強隊伍內部建設與校園氛圍營造。一方面,加強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隊伍內部建設?;谘芯可睦斫】到逃ぷ鞯闹匾耘c特殊性,有計劃地開展研究生心理輔導員與心理委員培訓。每月開展一次輔導員沙龍,圍繞“危機個案討論”“自殺風險的識別與評估”等主題進行培訓,并根據心理輔導員的個人成長需求,開展藝術治療、正念減壓等方式的個人體驗活動。每年開展研究生心理委員培訓班,進行集中式培訓與拓展。單獨召開研究生心理委員工作座談會,分享工作經驗;邀請校外專家進行心理疾患的識別、朋輩輔導技巧、靜觀治療體驗等專題講座,提高研究生心理委員基本素養,增強團隊凝聚力。另一方面,節奏性開展心理健康系列活動,營造健康校園氛圍。結合“3.20心理健康教育周”“5.25心理健康教育月”等主題,圍繞研究生生活、情感、學業和就業中遇到的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舉辦生命教育類、情緒管理類、人際關系類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思考與展望
面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際情況,未來工作要進一步立足研究生特點和培養目標,深刻認識工作面臨的挑戰,加強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節,不斷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6]
首先,貫徹實施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加強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建設。指導心理輔導員信任學生,尊重學生,引導研究生健康成長、成才。其次,繼續建立以預防教育為主、防治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完善學生心理危機的發現、監控、干預、轉介和善后工作體系,形成符合學校實際情況、行之有效的體制,確保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在法治軌道上良性發展。[7]再次,做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動的統籌整合,做到活動項目品牌化。結合已有的、效果較好的活動形式與內容,探索創新適合研究生群體的心理健康主題活動。最后,要加強與專業化咨詢平臺及治療機構的協同合作,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機干預工作中加強聯動,構建集發現、咨詢、監護、治療一體化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想獲取更多關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資訊,如成人高考報名時間、報考條件、考試時間、備考知識、錄取查詢、相關新聞等,敬請關注湖南成人高考網(www.disimanni.cn)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湖南成考中心”???????如有更多疑問也可以直接聯系我們招生老師,聯系電話:0731-89903663。